縫紉機,這個三十年前家家必備的“老三件”,如今早已從尋常百姓的生活中消逝,如今的縫紉機行業再也不似當年那樣火爆。特別是近幾年紡織服裝行業行情低迷,不少縫紉機企業紛紛拓展新的產業發展之路。
行業行情低迷 路在何方
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品走向世界的旅程,“世界服裝中國造”無疑是第壹張鮮亮標簽。在過去的十年裏,國內產業結構經歷轉型、國際貿易壁壘與日俱增,與此同時周邊國家競爭對手風起雲湧,屬於中國服裝行業的榮耀幾乎在壹夜之間成為明日黃花。金融危機之初,紡織行業最先感受到“黑雲壓城城欲摧”。
水漲船高,水退船低。在產業鏈上與紡織業聯系最緊密的縫紉機行業,受到的影響首當其沖。服裝行業難做,作為服裝機械提供商的縫紉機制造業更是舉步維艱。開源不成,縫制企業只有不遺余力地在壓縮成本上尋找救命稻草,而更多的選擇了關門轉行,甚至跑路。縫制業萬馬齊喑,而這又何嘗不是傳統外向型企業生存現狀的縮影?
縫紉機的確離開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,但老百姓的生活離不來縫紉。從外套到內衣,從帽子到襪子,從窗簾到被褥,衣食住行是人類的基本需求。金融危機總歸是暫時的,隨著經濟的增長,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服裝需求量會增加。
世界人口在增長,人口的增長就是對服裝的需求。沒有夕陽的產業,只有看不到朝陽的企業。全球的服裝產業在加快轉移,轉型就意味著自動化縫紉機逐步替代傳統縫紉機,轉型就意味著企業需要對縫紉機更新換代—下遊的轉型就是縫紉機行業的市場。
在同行競爭的同時,上下遊也彼此成為“敵人”。但是,商業環境演進和變化後,當產業鏈上的企業已經無法通過戰勝“敵人”來生存時,那些抱怨“環境無法適應”的企業只能面臨淘汰,而希望生存下來的企業必須與變產業鏈上的“客戶”為“夥伴”,通過幫助夥伴獲得利潤,來實現自己獲得利潤。
縫制設備發展關鍵詞 自動化與智能化
為適應服裝面料性能的多樣化,特別是“新合纖”面料的層出不窮,服裝工業對針桿形狀、針尖形狀進行了改造。如“光宇”公司的“超速”系列機針,可減少震動,對防止跳針起到很好的作用。